西藏雪域是许多艺术家与文明人心中的“文明圣地”,以此为主题打开的美术创造汇成了我国艺术家一部多彩的“精力史”。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宣告建立之时,一支由广东、浙江、四川青壮年艺术家组成的采风团队,曾随中心代表团赴藏。他们亲历自治区建立大会,深化藏区高原和日子,记载西藏解放剧变,并为公民大会堂西藏厅创造多幅巨制,更为我国文明史留下浓重一笔。
当年入藏的七位艺术家中,梁世雄、刘济荣来自广东,均为岭南画派重要传人。他们深化藏地,历时半年,行程千里,成为新我国榜第一批以现实主义体裁描绘西藏的艺术家,传承光大岭南画派精力,绘就粤藏山海之情。
2020年,以岭南美术出书社编纂《梁世雄全集》为关键,梁老有关此次西藏艺术之旅的大批名贵记载初次被研讨者发现收拾。2023年,修改团队经过多方联络与探问,总算找到了当年入藏的七位艺术家或其家族。尽管材料多有缺失,但由于每位艺术家及其家族都对那次西藏之行极为注重,故而文献材料的头绪仍然明晰。
2025年,我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与岭南美术出书社团队,捧出重要效果——他们撰写《雪域任务——1965年中心派遣艺术家入藏图画史》,挖掘出60年前那一场艳丽舒畅的艺术豪举。
值此西藏自治区建立60周年之际,羊城晚报记者翻查本报过往对梁世雄先生的请益,经过采访梁世雄、刘济荣等画家后人,以及《雪域任务》研讨撰写团队,企图再现这段粤藏文明交流融合的前史切片。
“西藏之行,将会留下一段难忘的阅历。我想这次不单是为了画一批画,也是要在思维、日子、技法三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1965年8月,时年32岁的广州美术学院教师梁世雄,郑重地在一本全新的蓝色封面笔记本上,写上了榜首句话。
“其时要求年岁在三十岁左右,由于西藏自然环境严峻,年岁太大的教师不可。”梁世雄说。那次和他同行的,还有六位青壮年艺术家。他们是:相同来自广美的刘济荣(34岁),和来自浙江美术学院(现我国美术学院)姚耕云(34岁)、杜英信(25岁),还有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的牛文(43岁)、李焕民(35岁)、藏族艺术家其加达瓦(20岁)。
如后来咱们所知道的,这七位艺术家成为了新我国榜第一批以现实主义体裁描绘西藏的画家。其时他们被分为两组——刘济荣、梁世雄、姚耕云、杜英信从事国画创造,被称为“国画组”;牛文、李焕民、其加达瓦从事版画创造,被称为“版画组”。其加达瓦在回想文章中写道:“尽管咱们两个组从事的画种不同,但咱们一同的目地和任务都是为北京公民大会堂西藏厅创造美术著作。”
两组艺术家行程有别,且抵达今后,住处间隔较远,很少一同参与某一项活动,终究只在采风之旅的结尾会集。据我国美术馆研讨员、我国艺术研讨院美术研讨所所长梁江等人的讲究,版画组三人完毕庆祝活动,由藏北当雄县开端近五个月的写生和创造,国画组四人也在有关部门组织下脱离,开端深化日子的行程。
为了精确收拾七位艺术家西藏之行的道路年屡次拜访其加达瓦,但年近80的其加达瓦现已很难无缺回想起版画组当年的详细行程。所幸的是,在其他艺术家的艺术年表及著作创造信息里,尤其在姚耕云的艺术年表上,他们将国画组的行程道路与速写著作上的题记,一一对应了起来。
一张历时半年、跨过千里的行程图渐露真容:他们在西藏的行程以为中心,东至与四川接壤的昌都,北至接近青海的那曲,南抵与不丹接壤的亚东,西至日喀则。
关于这次入藏的豪举,姚耕云曾骄傲地声称:“9月18日,从乘轿车动身,沿川藏公路作采风之旅,写生旅程达2313公里。随车先后翻越二朗山、折多山、雀儿山、甲皮拉山等14座大山,跨过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急流十余条。”
“他们不畏西藏海进步,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和语言不通等妨碍,从藏北草原到藏区乡村观赏拜访,与藏族同胞浑然一体,进一步探究前史背景和文明、风土人情,搜集创造材料。为期数月的写生创造,他们去过许多当地,走进牧区,深化农场,寻访哨卡,走近边境,简直踏遍了能去的一切当地。”梁江说。
七位画家完毕西藏之行后,返程途经敦煌,还一同观摩、描画敦煌岩画。期间,版画组创造出了一批有广泛影响的木刻组画,于1966年春节前夕回到了四川。按预订组织,国画组在1965年12月回来北京,并在北京西藏办事处开端了长达四个多月的闭门创造,终究完成了四张大型巨制。
杜达英在后来的回想里写道:“波密四周之景集一年四季风光于一图,壮美伟雄,令人拍案叫绝。霞客如能游历川藏路,则黄山之奇伟峻险又何足道也。”当他们回到四川,仰视雄伟的乐山大佛时,只觉大佛“与川藏路之雄观奇景比较,似盆中观景”。
正如广东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张雪峰所指出,西藏自治区的建立绝非简略的行政区划调整,而是一场以准则重构完成社会形态跃迁的深入革新。这场革新确立了新式的社会准则,使农奴的命运产生根本性转机,一切藏族公民的命运从此被改写。
社会革新让代代日子在农奴制桎梏下、长时间被当作“会说话的牛马”的农奴和奴隶,榜初次拥抱自在,从此成为真实意义上的“人”。
在刘济荣的手稿中,记载了一位名叫盘珠措姆的75岁老阿妈。她为农奴主当了63年的奴隶,当她不能劳作的时分,农奴主就把她撵去讨饭。平叛之后,民主变革分到房子和土地、衣服、家具,互助组的青年轮番为她照料日子。
她告知刘济荣:“旧社会60多年,农奴主给我的只要一条批(被)子和‘糖锅’(讨饭用)。解放了,毛主席和给了我这么多的东西。在旧社会,我期望尽快地升天(死去)。新社会,我期望多活73岁。”
克松是藏区最早建立农民协会的当地之一,在我国推进的西主变革进程中具有极端严重象征意义。在四百多年前史的克松谿卡庄园,艺术家们拜访了从小当奴隶,受尽虐待而抵挡的尼玛次仁,观赏了农奴的监狱和他们寓居的牛房,深受震慑。
梁世雄记载到:“这座庄园不知花了多少农奴的血汗,但规划这个庄园的木匠,却被领主砍去了右手,为了主人的吉祥,还把木匠的四个孩子活埋了。在旧社会,奴隶确是成了会说话的牲口。 ”
藏族艺术家其加达瓦对此更是感同身受。据其自述,他出生在四川甘孜州甘孜县,九岁时分母亲病逝沦为孤儿,幼年在农奴准则下饱受人世磨难,屡次在逝世线上折磨。“公民进军西藏才使我的家园拨云见日,我和其他十个无家安身的孤儿才有了自己的新家——甘孜县新建的公民小学,新家不只有吃、有穿、有住,还能上学读书,从此完毕了我幼年的噩梦,敞开了我新的人生。”
来自内地的青年人,在这片生疏的高原上,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雪域景象和日子材料撞了个满怀。一路上,青年艺术家们边走边看边画,继续创造,每人都画了不下五六百张的现场速写,还拍照了数百幅可贵的写实相片。艺术家们不谋而合地记载了同一个瞬间、同一个事情、同一群人或个别——
人们挥舞着横幅,三五成群地热烈欢迎中心代表团的到来,并盛大举行了欢迎大会与西藏自治区建立大会;藏区采风之旅上,他们忠诚记载下了藏族同胞的日常日子点滴:繁忙收割的农民,挤奶并制造酥油茶的女工,建造铁路的康巴汉子;在丰盈的时节里,人们沉浸在劳作的高兴之中,一堆堆暴晒的青稞、一垛垛丰盈的棉花、一个个硕大的萝卜,无不彰明显“换了人世”的盛景。
“迟早温差大,气候冰冷,但是来采风的们尽最大的尽力战胜手足生硬的困难,眼睛似乎看不行,耳朵似乎听不行,心里也不时洋溢着激动。”梁世雄记下了那段名贵的日子,还记载了自己听到的西歌:“亲爱的啊,咱们一块筑路几个月。公路通了,你必定要到我家去一趟!你不必走路,咱们有快马;你不必带干粮,咱们给你磨最细的糌粑。亲爱的啊,你们是毛主席派来的亲人!”
入藏之行长达数月,从自然景象到社会日子不同层面都体恤感触过了,新的日子阅历大大充分和丰厚艺术堆集,为他们接下来的艺术创造做了坚实衬托。
正如梁世雄在笔记上考虑的:“这几天来画了不少画,恐怕是来西藏后画得最多的,也是结业以来画得最多的一次。手也比较娴熟了,事务上要进步,不能脱离实践。”
“版画组”三人团队在藏期间创造出了木刻组画《高原新歌》《藏族女教师》《毛主席的好兵士——王杰》等有广泛影响的优秀著作。他们为公民大会堂西藏厅创造了《喝彩思维的伟大胜利》主题木刻组画,分别是:牛文《毛主席派人来》《庄重的一票》;李焕民《西藏自治区建立大会》《公民代表次仁拉姆》;其加达瓦《思维是不落的太阳》《公民的大喜事》。随后,版画组受邀为西藏榜首部报告文学集《高原新歌》创造插图。
国画组四位艺术家于1965年12月回来北京,并在西藏办事处闭门创造四个月。分别为北京公民大会堂西藏厅制作巨幅国画《通途变通途》(姚耕云)、《羌塘草原之春》(杜英信)、《雅鲁藏布江两岸丰盈忙》(刘济荣)、《雪山雄鹰》(梁世雄)。
但是,创造完成后不久,时局改变而来。这四位艺术家为公民大会堂创造的原著作不幸遗失在前史的激流中,乃至连保存记载也无从查证。
但走运的是,透过四位先生精心保存的草稿以及他们后来重绘的著作,咱们仍能窥见那些著作的特殊风貌。尤其是梁世雄的数件草图,明晰地展现了作者的创造构思与优化进程。梁世雄为此精心制作了三幅画稿,现在所存的、藏于我国国家博物馆的《雪山雄鹰》草稿,也是画家留存的最接近原著作的画稿。
“西藏之行,对每位艺术家都影响至深。”梁江以为,入藏还影响了七位画家终身的走向,重构了他们的艺术生计。1965年之后,七位艺术家均创造了不少以西藏为主题的优秀著作。据艺术家自己或家族不完全统计,不管巨细,算计达5000余幅。尤其是牛文、李焕民、其加达瓦、刘济荣四位艺术家,1965年后又屡次入藏采风,以西藏为体裁的创造乃至成为他们终身的创造主线。
刘济荣之子、广州市美协主席刘思东以为,刘济荣许多著作的创造源头,能够追溯至其入藏所画的速写与草图。其间,1972年应全国美展之需创造的《昆仑道班》,描绘的是暴风雪中四位男女青年养路工在铲雪的场景,由、道班工人、藏族同胞组成的护路队无畏风雪保证青藏线的通行。
“西藏的日子竟然确立了我终身创造的主导体裁,一发而不可收拾。”刘济荣曾回想:“1966年由坐轿车回敦煌,需七天七夜旅程,晚上住公路道班,天寒地冻,火墙取暖。这条青藏生命线,全赖道班工人、兵士、藏族同胞的修补、维护,非常艰苦。沿路常见军民护路的情形,非常感人。1972年应全国美展之邀,创造了《昆仑道班》,画面环境是以一张简略的速写为根据的。”
版画家李焕民终身到西藏等藏族聚居区深化日子达33次,与藏族公民结下了深沉友情和不解之缘,以精深的艺术技巧体现藏族公民的劳作之美、日子之美,并因而获我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西藏之旅二十年后,杜英信梦魂萦回,创造四十米长卷《西藏万里行》,著作选用俯瞰式的全景构园,好像宽银幕电影般地再现高原奇境,是其平生可贵的宽幅巨幛之一。
在后来大开大合的山水中,梁世雄总是留意参加充溢特征的小马、人物等点睛之笔,并称之为“画眼”。梁世雄画的小马上面往往是一男一女,他解说说:“其时我去到西藏,了解到在农奴社会里男女不能走在一同,我就画了两匹小马,上面两个青年男女,蕴意便是解放和自在。”
2020年,岭南美术出书社真实开端发动“现当代岭南美术咱们全集系列丛书”出书项目。在丛书榜首套《梁世雄全集》的材料收拾进程中,一批此前散落在前史尘土中的西藏速写著作、摆放规整的西藏老相片以及保存无缺的西藏作业笔记,得以重见天日。其间,梁世雄的《西藏日记》更是被录入进“归纳卷”,是咱们探寻那段前史的名贵头绪。
艺术家们留下的近5000幅速写、2000余张相片、10万余字的述忆手记,构建起《雪域任务》的基本内容以及一个多维度的前史现场:
其间既有艺术家与翻身农奴同吃同住的温暖瞬间,也有他们在怒江天险前写生的惊险阅历;既有对布德、阿羊等农奴命运的深入描画,也有对亚东林场、澎波农场新貌的热心称颂。这些名贵的图画与文字,不只为公民大会堂西藏厅创造供给了艺术材料,更成为新我国美术史上初次体系记载西藏社会革新的视觉文献。
近年来,梁世雄秉承其岳父、闻名岭南学术咱们容庚先生所志,日子俭朴。在家人的支撑和协助下,连续收拾出大批不同时代创造的美术著作,一再向国家机构进行“大手笔”捐献。其间,《西藏写生》册页10余幅以及多幅反映西藏新貌的著作被我国美术馆,《西藏日记》等文献材料,入藏我国国家博物馆。
连续举行的捐献展,让当年共赴藏地的同行者再次相遇。受当年通讯条件约束,梁世雄与其加达瓦一别后便失去了联络。但事实上,两人几十年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现已近在咫尺。1999年,其加达瓦就调至深圳画院作业,退休后一直在深圳日子。
2021年5月,其加达瓦从当地新闻报道中看到梁世雄的画展在深圳举行,特别是看到《雪山雄鹰》的草稿,令他兴奋不已,夜不能寐。随后,他经过关山月美术馆的作业人员联络上了梁世雄。两位白叟时隔56年后,榜初次激动地通上了电线年在与梁世雄的合影,为了这次重逢,他特别冲洗了一张送给梁世雄。
这是他们最终的一次碰头。《雪域任务》一书的责任修改韩正凯告知咱们,在2023年此书撰写发动之际,最初的亲历者中尚余三老在生。但在撰写进程中,杜英信、其加达瓦相继于2024年12月、2025年3月离世,未能亲眼见证这本书的正式排印。作为当年入藏画家中现在仅有在世者,梁世雄先生已常年住院调理……
人世间最过动情处,不是相遇,而在重逢。画家们历经年月沧桑,用画笔见证了前史,而他们留下的艺术经典和精力,正在不断发亮,启迪后人与前史重逢。